現年34的歲張起龍是西北稀有金屬材料研究院鈹材研究所精加組的一名車工。1995年,他從寧夏配件廠技校畢業后進入寧夏配件廠工作,2000年調入中色(寧夏)東方集團有限公司金屬制品分廠從事車工工作。
在金屬制品分廠工作的兩年中,通過虛心學習和刻苦鉆研,張起龍的業務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受到車間領導和同事的好評。然而,在工作中他漸漸感到的自己理論知識和文化水平與其他同事相比存在著明顯的不足。為了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和綜合素質,2001年,他進入寧夏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大專班學習。經過三年的刻苦與努力, 2004年他順利成為一名大專畢業生。正是這三年的不懈努力,為他以后業務技能的不斷提高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同樣是在2001年,為緩解西北稀有金屬材料研究院鈹材研究所工作任務艱巨、精加工技術人員緊張的局面,張起龍作為技術引進人才調入鈹材研究所精加組,開始從事生產科研用鈹材精密加工工作。
與其它金屬相比鈹的密度小,延伸率低,加工過程容易開裂,加工工藝要求高,加工難度大,并且單位價值高。進入鈹精加工崗位后,在研究室領導、鈹加工技術專家蘇東峰的言傳身教下,張起龍從頭學起鈹材加工技術,認真向老師傅請教鈹材加工工藝,經過一段短暫的適應期,他的業務水平很快提高。工作之余,他還翻閱了大量鏜銑工藝書籍,結合鏜銑床實際操作,漸漸掌握并勝任了鏜銑工工作,成一名集車、銑、鏜多工種加工技能為一身的“多面手”,并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了鈹材研究所多項軍工配套鈹產品試制和研發工作。
2004年,鈹材研究所在接到國家某軍工配套項目時,張起龍的孩子剛剛出生,家中事務繁多,但他毅然將家中一切交給了妻子,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與同事們一起連班工作多達200余天,潛心于項目鈹材加工,并與班組技術人員一起設計并制作出多套專用工裝卡具,在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保證了產品質量,最終順利完成項目加工任務。
2005年9月,中色(寧夏)東方集團成為ITER項目的備選商,有機會參與制造聚變堆重要部件--第一壁板。ITER項目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的縮寫,是繼國際空間站計劃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造價最昂貴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總投資100億美元,由中國、歐盟、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和印度共同出資,在法國南部卡達拉舍建造。ITER項目用第一壁板長1.095米、寬0.345米,由一塊鈹材、兩塊銅合金材、一塊不銹鋼材組成,四塊材料按銅、鋼、銅、鈹的順利焊接而成第一壁板,其作用是維持熱核聚變中的路子數量,減少能量的損失。
在ITER項目中,張起龍負責銅、不銹鋼焊接前后的銑削工作。ITER項目所需工件形位差要求高,有一項指標達不到要求,都將影響不銹鋼與銅、銅與鈹的焊接,對操作者技術水平提出極大考驗。張起龍在加工工藝與加工方法上狠下功夫,在刀具工裝上做足了文章,最終加工出多套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這項工作的完成,為中國鈹材應用到熱核聚變反應堆中,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實現國際合作,推動ITER計劃進展奠定了基礎。
鈹束流管是電子對撞機重要元部件,結構復雜,加工工藝技術要求極高,常規加工卡具無法裝夾。為解決這個技術難題,張起龍在虛心向專家請教后,匯集了各種裝卡模式,反復對比,并用替代材料進行了多次驗證,在蘇東峰主任指導下成功制作了用于車削、銑削加工無裝夾力的工裝,保證了超薄工件安全裝卡,按時加工出高質量的樣品,得到了中色東方集團科技處和用戶的高度評價,該技術不但順利通過驗收,還填補了國內鈹加工技術領域的空白。
通過多年的工作實踐和不懈努力,張起龍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加工經驗,2009年,在高級車工的職業技能鑒定中,他順利取得高級工的資格,并在2005年被評為中色(寧夏)東方集團級先進生產者。
十年磨一劍。在過去的十年里,張起龍通過努力學習鈹機械加工專業知識,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很快成為了精加組的技術骨干。他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扎實的工作作風、優異的工作成績,贏得了廣大干部職工的普遍好評,成為中色(寧夏)東方集團不斷超越自我的新型技術工人的杰出代表。